通州妇幼顺利完成新生儿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 近日,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多科室团队通力协作,成功为一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患儿实施手术,这一案例表明医院在小儿外科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。 该患儿为33周早产儿,出生后混合喂养,起初情况良好。但出生36天后出现频繁呕吐,从每日4~5次逐渐加重至7~8次,呕吐物为未消化的奶液。心急如焚的父母带孩子到医院新生儿科就诊。经过全面且细致检查,在上腹部剑突下触及橄榄核大小包块,结合超声、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症状体征,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。这是一种在新生儿和小婴儿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,若不及时治疗,孩子营养摄取受阻,生长发育会受到极大影响,甚至危及生命。 展开剩余66%患儿入院时已呕吐10天,病情远比想象中复杂,不仅幽门梗阻严重,长期呕吐还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失调、电解质紊乱,多个重要脏器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大大增加治疗难度。面对这种情况,医院立即组织了新生儿科、儿外科、麻醉科等多科室联合会诊。新生儿科详细分析患儿目前的身体状况和内环境紊乱的程度,强调纠正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;儿外科研究了患儿幽门梗阻的情况,反复论证手术方案;麻醉科全面评估患儿能够承受的麻醉风险,提出了一系列个性化方案。经深入讨论,决定先由新生儿科纠正内环境,待符合手术指征后,再由儿外科实施腹腔镜下幽门切开术。 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,患儿的内环境终于逐渐趋于稳定。手术当日,儿外科医生团队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开梗阻幽门,恢复消化道通畅。麻醉科医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,根据手术进展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,确保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,最终手术顺利结束。 术后,患儿被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。医护人员精心照料,密切关注病情变化,调整患营养支持方案,且时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。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,患儿的呕吐症状明显好转,并且开始少量进食,各项身体指标向好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,患儿康复出院。 什么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呢? 发病率如何? 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,又称为婴儿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,是由于幽门管肌层异常增生肥厚,使幽门管腔狭窄并延长而引发之机械性不全梗阻,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外科疾病。发病率因地理位置、季节和种族不同而有一定差异,非洲、亚洲等国发病率较低,而美欧等国家发病率约为1000个活产婴中1~3个,寒冷地区较温热带高发,男性较女性多4倍。有报道男性发病率近年有显著增多趋势,约6.2/1000,女性变化不大,仅为0.9/1000。 宝宝们怀疑此病会有何临床表现呢? 患儿首先表现为呕吐,多在出生后2~3周开始,少数在出生后7~10天或更早也可出现症状,2个月后出现呕吐症状者很少。呕吐的特点为进行性加重。最初仅有溢奶,逐渐发展,几乎每次喂奶后即刻或15~30分钟后均发生呕吐,不伴恶心,呈喷射状。呕吐物为带凝块的新鲜或陈旧奶汁,有轻微酸臭味,通常不含胆汁。少数病例(17%~18%)的呕吐物中可含有新鲜或咖啡色样血性液,考虑系反流刺激性胃炎或食管炎引起。患者有很强的饥饿感,呕吐后有觅食反射并仍有良好的食欲。 如何治疗呢? 需先纠正患儿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,后需接受手术治疗。腹腔镜幽门环形肌切开术已非常成熟,效果很好。患儿出现呕吐症状病因众多,希望各位家长不要忽视,及时就诊于儿科专科门诊。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健康,拥有美好未来。 发布于:北京市 |